佛光大學

  • Language
:::

佛大落實跨領域學習 增進師生防疫行動力

  • 2020-03-20
  • 佛光大學
(佛光大學未樂系 ∕ 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的正式名稱為「COVID-19」,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該病毒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人類冠狀病毒。冠狀病毒(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不斷擴大,僅有臺灣目前防堵措施得宜。若從教育面向而言,教育部與大專校院共同努力做好校園防疫工作,各校防疫重點包括:成立防疫小組、確實落實平時防疫措施、預為規劃停課、補課及復課措施、線上教學及遠距教學、落實健康管理措施等,讓學生安心學習。

以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為例,首先了解該領域的學科特質,以及單元課程的內容屬性,再應用STEEPLER分析架構對應系所領域及其專業課程,將防疫議題融入系所專業課程進行教學。議題融入方式分為:(1)「融入式活動」,因學科特質,防疫議題多採融入式的 5-10 分鐘活動。(2)「大單元統整」,因學科本身即與防疫息息相關,是故就原領域單元,直接統整防疫議題內涵。(3)「獨立一個單元」,主是為防疫而設計的獨立單元,並直接對應防疫議題內涵。

若與防疫議題相關,則建議採「大單元統整」或「獨立單元」的型式進行,讓專業課程與防疫概念相輔相成。反之若是其他相關領域,顧及學科特性,建議採「融入式」型式,雖然融入議題的時間不長,但卻能讓領域學習除認知發展外,透過議題的融滲進而促成情意與技能教學目標。師生共同認識疫情、教導防疫策略、實踐防疫行動力,也延伸培養全球防疫議題的反思力。

防疫與「健康和永續的生活型態」的實踐邏輯與教學案例為何?以健康和永續的生活型態來看,應增強個人與社群的免疫力與生存韌性,促進個人與社群健康的身心靈,關懷並積極保育生物多樣性,健康的生態系提供給了我們經濟基礎,進而給帶給我們幸福有品質的生活型態。

以佛大未樂系動農林療育為例,大自然對人類身心健康具有療癒作用,其作用呈現連續的歷程,分為「休養、保養、療養」三種類型。休養是以消除日常疲勞為主;保養是針對輕微健康不適狀態而進行復原或預防疾病為主;療養則是治療疾病或特殊障礙為主。森林環境有紓解憂慮、降低血壓與提升免疫力等健康效益。3年來持續推動孝親安康學旅與農林療育系列活動,包括:(1)頭城農場透過食農教育,除了發揚人際之間互助合作外,更希望能達到社會關懷、環境關懷、自然療育的功能,透過實作來實踐仁愛精神。(2)三富農場結合苔球療育、戶外導覽解說、摘採有機柚,讓企業團體的親子互助合作體驗採果的樂趣。(3)那山那谷戶外教育的學習情境,包括漂流、溯溪、輕食及露營等。利用溪水漂流探險的方式,一覽南澳獨特山水地景,也是一種沈浸在大自然的療育。

 
周鴻騰助理教授推動農林療育與戶外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周鴻騰老師及班導生攝影)
應用永續生活實驗室的概念,開發增強免疫力的健康飲膳 (周鴻騰老師及班導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