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威德大學張益校長 以人為本實踐佛陀教言

  • 2019-11-07
  • 佛光大學

(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威德大學張益校長今年再度參加大學校長,他感謝佛陀給予的因緣。各校在過往交流的基礎上相互切磋交流,希望能為佛教大學找到突破點。
 
張校長說,佛教學系為威德大學主要學系,1996年成立學士班,2000年成立碩士班,2005年設立博士班,學系核心思想為以人為本、自利利他,去年來到佛光大學參加大學校長論壇,看到佛光大學實踐三好,感到十分驚喜。佛陀教育的就在利他,人與人之間的信賴、人格的完成均需要佛教,此與佛光大學的辦學理念是一致的。
 
雖說威德提倡人間佛教、自利利他佛教,張校長
表示,一定要充實自己,倘自己無能力,也就不能幫助別人了。無論是人間佛教或自利利他佛教均從慈悲心開始,稱之為。「實踐佛教」、「生活佛教」,因此,威德大學佛教學系學生必須修習雙學位,除了佛教學科外,尚副修學科,如外語、社會副利、甚至理工等學科。

而威德大學畢業生大部的人從事佛教相關工作,有的人從事社會副利工作,有的人開設幼稚園,辦起教育來,也有人繼續研求學問,往學術方面發展,藉由佛教慈悲教育,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值得一提的是,威德大學佛教學系融合流行、藝術和創意元素,要能夠讓人感動,文化藝術是不可或缺的,佛教具有悠久歷史,過去曾有燦爛的佛教文化,如果能夠和現代文化結合,才能感動現代的人。
 
有鑑於現代教育從菁英走向普及化教育,不分社會階層、年齡、職業,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受教育。張益校長明白指出,雖說佛教大學有招生困難,但如果能多方向思考,可以找到更多的突破點,各大學可以相互切磋思考。另外,各校之間有正規教育,但可透過短期交流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思考,激盪更多的創意。

青年國際交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強調,青年透過國際交流,可以觀察文化演進和變遷,如果能對文化有更多的接觸,可以想出更多突破辦法。目前威德之國際交流,偏重於東南亞國家,2+2、1+3方式。去年論壇已有整體大方向的討論,能夠在研究方面加以交流,在學術基礎之上,再有實用性的交流,今年,威德大學一口氣與七所學校簽訂合作意向書。
 
是大學校長論壇給了一個啟發點,討論之結果將回到學校實踐於學生。「或許下屆,不只是校長交流,也讓學生可以參與交流。」他感謝佛光大學溫馨的接待,佛光大學和威德大學兩校友好,均是遵循佛陀的教化而創辦的大學,一切感謝佛陀給予的因緣。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