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報導)你能想像近百坪大的房子都以書櫃為家具,他的家就像是一座圖書館;你能否理解有人為了拍攝一隻蝴蝶蛻化的過程,拿著相機耐心等待好幾個小時的執著態度意味了什麼?你是否到過太平山的詩人步道?眾人很難想像神木蔥鬱之間竟還藏著無限的意境。
中文系於日前舉辦學習活動週,設計了兩場演講與一趟太平山之旅,解開了上述的謎題答案,整個學習的主題可用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物我合一」的概念貫通之。
首場活動邀請了知名的旅遊達人,也是中文系畢業,專職於編輯中小學教科書的宋裕老師。宋裕老師以親身的經驗,告訴中文系學生,文學的CP值不像理工學科那麼具體、有客觀的數據,或是發明能賺錢的成品,但文學的價值並不是所謂的產品,而是走在製造產品之前的「創意概念」,這種東西很難具體說明,只能自己體會。
宋裕老師在演講中舉了兩個中文系專業知識應用於生活的事例:其一是治療癌症,並不是自體治療,而是藉由找尋與喉癌相關的書籍,蒐集相關的資料,逐漸了解到自己的病症內容與治療方式,這樣到了醫院時就不會心懷忐忑,甚至還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這個「蒐集資料」、「辨別文獻價值」的能力,正是中文系的專業訓練。
其次宋裕老師則分享了許多出國旅遊的照片,其足跡踏遍歐、美、澳洲各國,宋裕老師奉行專注工作、專注遊樂,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必然會讓自己出國走走,一方面休息,一方面則是增廣見聞充充電,蒐集編書的靈感。
第二場演講活動則由中文系黃憲作副教授舉辦一場結合生態與文學的專題講座,黃老師不只長期關注東部地方文學的發展,更是一位長期從事生態觀察的自然文學作家。黃老師利用其日常拍攝的「細蝴」生態照片,從幼蟲、成蟲、結繭、蛻化、成蝶的過程,一一呈現在學生眼前,尤其近距離特寫鏡頭的掌握,一方面可見證黃老師拍照的專業功力,另一方面也能體會他為了拍攝這麼細微的照片,所花費的心血與時間。
黃老師的演講有兩大重點,其一是天地萬物都有其生命適應環境的型態,當然也有血淋淋物競天擇、或蛻變失敗而夭折的例子,所以第二個重點即在於,無論何種狀況,我們應該尊重生命,因為自然文學的真諦,不在於改變自然,而是觀察自然,借自然起興抒懷,即使自然的真相是殘酷又無情,我們也應該尊重其生命的原貌。
第三場活動為戶外教學之行,由系主任蕭麗華教授帶領系上師生前往太平山,體會什麼叫做「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的境界。中國文學中書寫風景與自然的作品何其多,但真正能感動人心的往往都是作者親自跋山涉水、體驗環境險惡絕美的真情告白。因此現代中文系的學生,面對這麼龐大的文化遺產,往往就先退避三舍,因此帶領學生體驗一下古代文人書寫的過程,使學生能有同樣的理解,未來對於文學作品的情意教育訓練也就更能掌握訣竅。
這次的學習活動週,交錯著教室內的講授與教室外的體驗,兼顧著書本上的知識與自然環境變化萬千的感受,包含知識的累積與情境的教育,希望中文系的學生們能真正理解,讀文科不是只能做靜態學習,或未來的工作只有文書編輯。事實上,中文系最核心的教授課題,是告訴學生如何細心觀察周遭的人事物,知道如何在人間紅塵的自然萬象中,安頓自己的生命,而古往今來任何的文學作品所講的就是這件事,當此一關卡了悟豁通,人生自當精彩萬分。
(圖片:中文系及許聖和 撰文:許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