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騰副教授闡述,本次防災士培訓同步納入「16+2彈性學習課程」。核心重點在於:災前培養危機意識與因應之道,災時能自救救人並互助,災後具備韌性迅速回歸正常生活。防災士在各階段災害管理扮演重要角色,學員取得證照後可以幫助家人、職場及社區推動防災演練與宣導。亦能在災時進行疏散指引與災情通報。災後則參與避難收容、災民照顧及協助重建,成為政府與消防部門的重要民間後盾。培訓主旨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緊密結合,諸如:SDG 13(氣候行動)防災調適行動以因應極端氣候、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強化安全與永續的家園、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急救與健康防護、SDG 4(優質教育)終身防災學習、SDG 17(夥伴關係)跨部門合作共享資源,形塑全民參與的韌性社區。
銘傳大學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專案經理許博超指出,防災士以「自助為主、互助為輔、公助協作」為運作重點,結合地方防救災實務與高等教育資源,培育具備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的防災士人才。學員在課堂上展現高度投入、師生互動熱絡,充分體現學習熱忱。學員除獲頒證書及防災士識別卡外,未來亦可參與宜蘭縣防災士的運作,為地方與企業提升基礎應變及後勤支援能力。
佛光大學總務長柳金財副教授表示,防災士制度旨在提升民眾風險意識,並鼓勵民眾參與防救災工作,將自助、互助、公助的能量導引至地方,進而強化地區災害韌性。此次培訓課程讓學員深入了解防災應變及緊急處理機制,以及深度了維護生命安全與環境永續發展。
佛光大學首批防災士成軍,未來持續與銘傳大學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合作,以體現「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精神。並以專業知識「給人信心、歡喜、希望與方便」之四和實踐。防災士的角色不僅促進人我和敬與家庭和順,更推動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佛光大學期望以實際行動落實人間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核心價值,志於將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的永續行動。

圖1 佛光大學首批防災士成軍,強化校園與社區防災韌性,並祈願三災消除八難不生。

圖2 所有學員規劃與小組討論社區避難收容場所之開設實務細節。

圖3 所有學員專注於基礎急救訓練、心肺復甦術CPR+AED(叫、 叫、 C、D)緊急處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