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佛大佛教學院展示「現代佛教教育」典型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宜蘭礁溪報導)
2019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6日在佛大佛教學院舉行第二場分論壇「現代佛教專業教育的課程、教材與教育方式」。
揭櫫論壇目的
「2019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6日第二場分論壇「現代佛教專業教育的課程、教材與教育方式」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召開,由佛教學院院長暨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主持,印度那爛陀大學巴利語系主任Rajesh Ranjan及越南佛教學院前校長暨現任佛教研究會會長清達法師做引言。萬院長表示感謝高僧大德與學者蒞臨,破題指出佛教系在教學面與學習面涉及龐大歷史、多種語言、深奧經典,具有難度,亟需結合國際佛教研究與教學的學者,共商佛教教育的理想方式。
深度對話綿延
德國漢堡大學、英國肯特大學、比利時哥廷根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西來大學、日本花園大學、韓國威德大學、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越南佛教學院、澳洲南天大學、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等佛教學者專家蒞臨,佛教學院全體師生聆聽,逾百人與會。論壇以「課程、教材與教育方式」如何符應現代為主線,旁敲側擊佛法與世學的勾合、教義與實踐的合一、自覺兼濟世的關懷、專業化與普及化等話題。許多學者就佛教學院現行教育做深度對談。兩小時議程中,交流互動長達一小時有餘。
兩場精彩引言
印度那爛陀大學巴利語系主任Rajesh Ranjan提出,佛教教育應為社會教育提供健全心性的法門。現代佛教教育的目標與原則可汲取傳統理論資源,設計培養智慧、慈悲、自覺、責任感的教學。雖沒有單一標準,但應以佛教核心教義作基盤。越南佛教學院前校長暨現任佛教研究會會長清達法師(Thích Thanh Đạt)提及,佛教教育應視不同地域文化與知識水平來設定目標,以覺悟解脫、自利利他為導向;跨越不同學科並回歸解行合一。最後表示,越南佛教學院發展漢傳佛教,希望與學界交換師資、合作編教材等。
梳清「共住」要旨
佛教學院的雲水書院主任曾稚棉於開場介紹佛教學院駢行「佛教學系」的學術教育及「雲水書院」的生命教育,前者「解門」,後者「行門」。現有來自16國家地區的僧侶與在家學生進行「共住、共食、共學」。德國漢堡大學Michael Zimmermann率先對佛教學院行之有年的「共住」表示興趣,問起若有家眷的學生如何參與。美國西來大學郭守仁詢問在網路科技時代實施共住的必要性。有學者表示透過APP與網路媒體,能跨越固定的社群,擴展佛教教育對象。
曾主任釐清道,佛教學院的課程與活動開放給所有在學學生,非以「共住」為限制條件。萬院長進一步點出,「共住」意在培養「群性」,體認自己與他人緊密關聯而逐漸削弱「我執」。正如論壇基調圍繞「覺悟解脫」的教育目標,而群體生活正是消滅我執、進趨解脫的有效手段,效果與網路教育殊別。
「普」「專」兩面激盪
論壇旁涉佛教教育「普及化」與「專業化」的話題。有學者述及,不少非佛教企業實施正念禪修,跨越特定宗教語境。南天大學覺瑋法師提出教學應靈活,採取通俗用語勝於佛教專門術語。印度加爾各答大學Ujjwal Kumar分享其學生多是伊斯蘭家庭,由於開放的佛教課程「讓他們願意進來看佛教是什麼。」「現代佛教教育,要以佛教立場來規範,還是以學生立場考量佛教能提供什麼?」曾主任指出,佛教學院有2/3是在家學生,包括非佛教徒,教學設計顧及普及性與專業性。
其中,生命教育著重「群性」養成,鍛鍊溝通能力,體認團隊合作的重要,塑造正向人格,以便掌握未來與社會工作接軌的軟實力。
學術教育則依準國際佛學研究標準,嚴謹專業,客觀中立,具梵、藏、巴利、佛典漢語、佛學日文與英文等語言教學,涵蓋佛教思想、文獻、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知識。透過佛教研究中心的學術會議與工作坊,掌握國際佛教學界脈動。
密實生命教育
曾主任分享道,佛教學院的生命教育兼顧宗教性與社會性,前者如典座、過堂、禪修等傳統修行,後者如活動策劃、新聞公關等現代服務,重視佛學與世學結合應用。佛教學院課餘自主學習風氣鼎盛,包括羽球、籃球、繪畫、箏樂、茶禪等社群,《阿含經》、《大乘起信論》、藏文格言、佛典版本語言學等讀書會。「目的不侷於鑽研知識與技能,而在能力與人格的洗鍊。」如繪畫培養生命美學,茶禪形塑禮儀態度,古箏陶冶和諧性情,讀書會能互相提攜成長。
萬院長補充道,生命教育重視培養感恩與惜福的觀念。「生活老師在每月舉行生日晚會,學生誦《父母恩重難報經》是機會教育。」舉凡學校各種大型論壇、法會等活動,佛教學院常組織成隊投入,以回饋大眾護持之恩。
未盡的話題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全面參與人間所有事務,關心政治、經濟、社會。但課程應如何安排?」萬院長指出,佛教學系要教梵語等語言、龐大佛典與上千年佛教史等,究竟課程要應有盡有,還是要因地制宜專業化?萬院長打了比方:就像在百貨公司開設精品專賣店一樣,世俗大學設置佛教學院並由歷史系老師來教佛教史、由哲學系老師來教佛教哲學,各學科互動與連結,「或許是最理想的佛教大學型態!」期許明年論壇能觸及這些討論。
(文/文子J 圖/釋乘提)2019.11.8
第二場分論壇由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主持,印度那爛陀大學巴利語系主任Rajesh Ranjan及越南佛教研究會會長清達法師做引言。
世界各地大學的佛教學者專家以及佛教學院全體師生蒞臨,逾百人與會。
印度那爛陀大學巴利語系主任Rajesh Ranjan提出佛教教育應為社會提供健全心性法門。
越南佛教學院前校長暨現任佛教研究會會長清達法師(Thích Thanh Đạt)提及,佛教教育應視不同地域文化與知識水平來設定目標。
主持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破題指出,佛教系在教學面與學習面涉及廣袤,具有難度,亟需結合國際佛教研究與教學的學者,共商佛教教育的理想方式。
雲水書院主任曾稚棉提出反思,現代佛教教育的規劃原則「要以佛教立場來規範,還是以學生立場考量佛教能提供什麼?」
德國漢堡大學Michael Zimmermann率先對佛教學院行之有年的「共住」表示興趣,關注具體的實施方式。
論壇會後,不少學者與佛教學院師長延續有關現代佛教教育的話匣子。
佛教學院學長姐帶領學弟妹,歡喜投入大學校長論壇的各項議事工作。
佛教學院本科二年級同學江怡慧(左)、黃詠賢(右)是第二年學習大學校長論壇工作。
佛教學系系主任闞正宗教授,用心指導承擔第一場論壇司儀的博士生知如法師(左)、碩士英文組聖方法師。
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對第二場論壇司儀的博士生張文婷,提出重點指示。
佛教學系本科三年級韓沅潤(左)、譚偉姬(右)嚴謹執行論壇的知賓工作。
佛教學系同學承擔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的第一、二場次的中英文記錄。圖為博士班慧法法師(左)、本科四年級演尊法師(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