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自創系以來,已連續辦理十九屆學術研討會,以及十六屆公共事務與公共行政青年論壇。歷年研討會研討主題十分多元豐富,除了地方治理、在地發展、兩岸關係、全球化…等議題上,也關注戰略安全以及海洋生態與地方創生等研究。嘗試在學術圈探討與結合國際戰略安全與海洋生態兩大領域,並延伸出非傳統安全與國際政治之相關領域的追蹤。日前,在公事系郭冠廷主任和張中勇教授規劃下,舉辦「當前美國印太戰略布局下南海情勢應處策略」國際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共邀請四十餘位校內外專家學者與會,分別來自中央研究院、中央警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國防大學、國立銘傳大學、國立淡江大學、國立師範大學、南華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11所學校與機構。其中更有包含印度、希臘、土耳其及波蘭等外籍學者出席。
全場研討會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且分為五個場次分階段進行,包含一場專題演講、三場論文發表會,以及一場圓桌論壇。過程中學者的互動及討論皆相當熱絡,並且給予許多相當寶貴與實用之經驗與建議。另外本校也有數十位佛光大學學生共同參與會議,在一旁專心聆聽,由此可見,佛光大學的同學對於國際議題有一定高度的敏感度以及熱誠。
研討會分四個場次:「近期南海情勢發展海洋治理」、「南海情勢與周邊各國應處對策」、「中美的南海應處對策與海洋安全」以及「南海情勢未來展望與我國應處策略」,分別探討許多南海之議題。學者郁瑞麟認為:「美國視台灣為南海島礁的聲索國之一,並立法要求外國軍艦通過領海需事先通知,故將台灣納入挑戰對象。面對這個問題,除了堅持台灣的法律主張並譴責美國的行為外,修改我國相關法規或許也是一種選項。」學者孫國祥則認為:「分析南中國海灰色地帶脅迫帶來的挑戰,從而為理解此類衝突的可能趨勢以及對海洋國家的普遍影響及其對台灣的特殊關注提供了基礎。更提出了應對灰色地帶挑戰的政策建議。」學者莫大華提到:「不管中方是否真的打算軍事接管普拉塔斯島?它可能在該地區之間引發混亂或戰爭。」
學者顧志文也提到兩個假設:「第一,海洋法公約第121條之所以模糊不清乃是基於各國利益妥協之結果?第二,太平島符合海洋法公約下的島嶼定義?」學者沈明室認為: 「台灣應繼續加強防空能力的現代化,並加速不對稱戰爭能力的提高。在人員培訓方面,為提高軍事人員素質,還必須加強後備役動員制度,增強國防作戰能力。面對最近的兩岸關係,台灣不會輕率前進,堅持原則,也不會採取激進行動來挑釁中國。如果中國草率地入侵台灣或南海諸島,那麼台灣已經完成了準備工作,區域國家將不會坐下來看到中國單方面改變現狀。」
學者林炫向提到:「早在2012年Graham Allison就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從川普政府開始,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似乎已經落入此陷阱。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愈來愈白熱化,「印太戰略」的提出,可以說是此一戰略競爭的一環。但這並不意味我國就必須配合印太戰略,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呼應印太戰略,可能讓兩岸關係雪上加霜,對我國的生存整體而言恐怕更為不利。」學者唐欣偉也提及:「在中國超越俄羅斯和日本之後,美國成為了能夠平衡中國的唯一剩餘大國。美國仍然願意並有能力與其他國家抗衡中國。要求印度協助檢查中國-這意味著華盛頓特區開始意識到,甚至美日軍事同盟也將失去控制中國的能力。」
另外本次論文發表過程中,除了南海主權聲索國以外,特別也加入了幾個不同國家進入討論,如外籍學者Sadia Rahan以印度的角度提出觀點:「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活動並不錯誤的,純粹是一種基於遠古時代追求海洋力量的約束慾望,因此印度與其他國家該做的,不是圍堵,而是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與發展自身的海洋戰略給予平衡,如印度應該持續落實2019年總理莫題提出的太平洋倡議(IPOI),放棄傳統自由航行的堅持觀點,高度重視東部法令作為印度的印太海洋戰略」。」佛光大學畢業的系友王善航也從韓國的角度提出:「韓國與台灣具有高度相似的情形,完全可以做為主要的參考效仿對象,基於靈活且持續的避險戰略,遊走在中美之間,並在南海扮演著三個角色:1.海陸衝突的緩衝者2.戰略平衡的抉擇者3.避險策略的執行者。因此台灣應該持續培養避險戰略的人才,並發展避險型的戰略從而應對中美兩國的壓力」。
此次活動結束,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不僅累積更多學術成果,在學術界當中,也再一次貢獻一份心力。同時系友的與會投入,也期許著公事系未來可以持續人才輩出,能在國際事務及學術舞台上,各盡心力,也希望公事系將來能成為蘭陽地區有關全球與海域安全策略的重要知識交流平台。特別感謝本次研討會的補助與指導單位:海洋委員會與大陸委員會,以及贊助單位:佛光大學南向辦公室,更感謝所有校園處室與同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