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疫情文學學術論壇」國際會議,於2022年6月13日,假MS TEAMS於上午8:30線上展開。此次辦理研討會的目的是希望促進國際的學術交流,也使同學們有觀摩學習的機會。
此次論壇承辦學校及系所有:臺灣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韓國慶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共三個國家,四個系所承辦。
參加發表的學校及系所有:臺灣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臺灣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中國肇慶學院文學院、中國百色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市立師範大學中文系等共六個院校的師生參與發表。此次的國際會議主題為:「2022 疫情文學學術論壇」,會議中各學者雲集,其規模於本系來說可謂盛況空前。
本次會議共有四位國內外貴賓參與致詞,首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教授發端致詞,給予大會鼓勵與期許。繼而由「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院長陳中和教授、「莫斯科市立師範大學」前中文系系主任耿華教授、「韓國慶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張泰源教授陸續發表致詞。
此次會議共分五個場次發表,海內外學者及研究生共發表29篇論文。論文內容精采多樣,其中與疫情相關的醫學、宗教等文學有13篇、現代文學有8篇、古典文學有5篇、華語文學有2篇、圖像研究有1篇,篇篇有見地且發人省思。
論述方面約有本系楊治平探討〈梅村佛法的疾病觀與身體療癒之道〉,論述越南高僧一行禪師四十年來住持佛法於法國南部梅村,以「正念」禪修方式來化導眾生。並說明由其疾病觀發展出的禪修方式,如何來療癒身心與面對死亡。
張志帆的〈從畢淑敏小說《花冠病毒》論疫情下城市的空間書寫〉則說明畢淑敏小說《花冠病毒》以SARS為原型創作,因親身經歷而極為寫實,又與今日新冠疫情相似而引起讀者共鳴。最後從全書欲想表達的人道關懷進行討論,點出了作者的終極信念――與萬物和平共處。
葉秀清發表的〈北朝疫情紀事之反思〉則鎖定這個歷史時期的防疫措施。探討其防疫的特點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並從北朝政治局勢的特殊性來觀照防疫的問題,希望對身處多元種族大環境下的人而言,確有值得發掘與深思之處。
耿華發表〈類型學與俄羅斯學生對華語最常見的誤解〉,其內容則概括了作者自1990年迄今的華語實踐與理論教學經驗。於中論述:「一、漢語基本類型屬性、二、俄羅斯漢學語言學及其誤解、三、俄羅斯中文系學生的普遍誤解」等內容。
劉思潔〈《三言二拍》的疫病書寫〉則按內容分成死亡代名詞、因果致病和疫病商機三個方面論述。即以死亡代名詞的疫病事件可出現小說入話或正文的開端,以疫病商業在疫情下的商機和商人身分的轉變為結束。
黃麗麗的〈「弑父」與「無後」現象—論馬華與馬來文學的兩種文學病理〉說明「弑父」與「無後」,看似相反的主題,卻共同指向文學與民族的現實境況,讓人為其中的問題把脈。
黃小民著〈出走的身體—試論郭松棻〈月印〉中結核病的隱喻〉則在探討作者經歷二二八事件,於臺灣意識的啟蒙,於往後的生命歷程及書寫中,窺見出一個知識分子為找尋自我意識中的家國位置而奮不顧身的姿態。
田運良的作品〈島之疫的虛實存在——以《孤絕之島》為討論文本〉探討「Covid-19」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所掀起疫情氾濫的狂濤巨浪。作者以《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專書為經緯,著重於「疫情生活經歷」之「存在」的時空表現為研究面向,探討作者們透過與疫情共處對於現實的理解、具體可感的實務作為和形象顯現,以真確生活作為故事基底的畫面感、共時性的內涵書寫,敘述與構築疫島記憶的「存在」。
簡文志著,〈論姚一葦《傅青主》的醫者書寫〉,論述戲劇家姚一葦之《傅青主》一劇,以明末清初為時代背景,從傅山四十八歲開始揭幕,因受到牽連被捕至全身而退乃至以七十多歲薦舉功名入場,從傅山行醫救人至拒絕加爵,論述此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姚一葦鋪陳《傅青主》一劇,歸究其創作之因是要以傅山提昇奉獻的風氣,強化精神的氣息。而作者將本論文的重點放在姚一葦與史詩劇場、中國平劇之間的關係,並繼而則論述姚氏《傅青主》的英雄意識。
以上略舉與會教授們發表的作品,作為此次論壇的「點睛」之作。經過一天的文學洗禮,大家的內心都收獲豐碩,同時也擴展了國際視野,整場國際會議的參與盛況令人感動。「2022年疫情文學學術論壇」最後於下午5:00順利圓滿閉幕,計劃主持人簡文志系主任,最後感謝各位貴賓、專家學者的參與和支持。並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期待下次的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