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師友月刊專訪:遇見佛光大學陸生

  • 2014-06-11

文:陳柏州  《師友月刊》主編

(摘錄自:20146月號《師友月刊》)

    臺灣、大陸,在學子眼中到底有哪些差異呢?

    「建議若要到大陸大學當交換生的臺灣同學,一定要親自體驗大學校園的晚自習,在燈火通明的圖書館裡,會發現是人山人海;其次,小長假可以搭火車旅遊體驗火車站人擠人情形,感受人多的震撼。」

    同時,在臺灣若從臺北到高雄搭五小時的車算長時間,在大陸看來是短程,是臺灣同學無法想像的事,例如交換學生周灼亨就曾從廣東搭到雲南,坐了一天半的火車;家在甘肅天水的張貝貝年假返鄉從揚州搭到甘蕭,買站票整整站了廿四小時,不吃不喝,僅用水沾濕嘴唇。而臺灣從北到南的飲食、風俗文化差異性不大,但大陸各地則像不同世界,舉江蘇省為例,從北到南不但各地飲食文化不同,連民情風俗差異性也極大。

    佛光大學中文研究所的交換生張貝貝,建議臺灣同學有機會到大陸體驗放大後的時間與空間概念,再回觀臺灣為什麼會叫寶島,進而了解臺灣的優點與不足,對兩岸問題一定有不同思維與見解。同時,也建議讀文學的臺灣同學能到大陸,走到詩詞歌賦所描述場景的實境,體會當時文人所感所思,進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交流  兩岸大學生新趨勢

    位於宜蘭縣礁溪鄉林美山的佛光大學,在楊朝祥校長重視與研發長謝大寧等人推動下,已經與三十所大陸重點和特色大學締盟,今年即有來自大陸十六所大學,六十位交換生前來,佛光大學亦選派學生同步到大陸大學交換。

    五月立夏的午後,佛光大學校園下起陣陣雷雨,在雲起樓的師生聯誼室與五位大陸交換生:揚州大學中文系研二生張貝貝、南昌大學國學實驗班大四生李長忠、深圳大學哲學系大三生周灼亨、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外文系大三生徐夢瑜、南京大學中文系大三生王子衿,以及即將前往南京大學交換的佛光大學中文系大二生許玎榕,分享學習體驗與眼中的彼此。

    第二次前來臺灣交換的張貝貝,以磁性的語調說他仰慕人文學科文獻的保存及臺灣傳統文化氛圍,讓他感受到是安全與有禮貌的社會,不必時時保持鬥爭狀態;主要動機是學習的李長忠說,大陸文革時期大批文物被燒燬後造成斷代,在臺灣文獻資料保存完整是大陸不及的,其次是來看看臺灣人文風景,體驗「臺灣最美的是人」這句話。外文系徐夢瑜原本申請到美國,錯過了時間,趕上到臺灣的機會,他用雙手交疊比出申請人資料的厚度,他說學校選出四位,他是其中一位,同校中文系王子衿亦是;周灼亨說深圳大學選派的考量除了成績,還有待人處事能力等面向;南昌大學從大四開始選拔,除了具保內校(本科升研究所)資格,僅錄取成績前二名,前來的李長忠就是其中之一。

把握機會領略臺灣之美

    在佛光大學交換的陸生,停留期間僅一百四十七天,二月前來至今這段臺灣經驗,李長忠對物價偏高有意見,一顆蘋果要價120元、理髮200多元、民宿與飯店住房費都相當高,但服務方面則沒話說,食物口味則偏淡了些。張貝貝這段期間去了趟澎湖,覺得風景很美;王子衿則和前來探望的女友繞了臺灣一圈;徐夢瑜去過墾丁、日月潭等地。

    他們一致覺得臺灣最貴的是書,各類光碟片價格也比大陸貴,但都對基礎公共設施完善給予肯定。張貝貝笑說,已經習慣臺灣公廁都有衛生紙的生活文化,一次在大陸揚州沃爾碼超市,上完廁所才發現沒衛生紙,還打電話叫朋友送來。

李長忠認為兩岸生活水準漸漸接近,交換學生通常住學校宿舍,如果有機會能到本地生家中住住,這樣能更好的感受臺灣的風土人情。周灼亨說他曾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受邀到臺北同學家,同學家人告訴他,「上面歸上面,下面歸下面」政治人物為利益鬥爭,老百姓仍正常過生活。

緩步徐行VS.快馬揚鞭

    上通識課時,周灼亨發現到臺灣同學會把想法藏在心裡,很少表現出來,老師詢問時也不會回答,遇到爭議點,則會滔滔不絕的說。但在深圳大學,同學勇於在課堂上表現看法,畢竟哲學系就是思想交換,還曾為星座性格關連的可信度,他和同學激辯了三個多小時。基本上,他不會晨讀而是「夜讀」,看到書中提及的影片,無法體會文字描寫意境,他會一一找到並利用晚間將影片看一遍。仍保持早睡早起習慣的李長忠,十一點一定要睡,七點即起床。他認為或許中文系學生本來就內斂,較常付諸於文字,遇到有問題的觀點才會想到與老師對話。

    李長忠深覺兩岸學生不同點在於,一、臺灣同學節奏慢一些,課堂上晚到人數還不少,但在大陸的課堂這種情況沒那麼嚴重;二、臺灣同學太安逸,南昌大學老師曾打趣的對他們說,「房子、婆子、車子、兒子、老子,是一輩子的事」,因此大陸大學生在學習上,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更因他們是家裡唯一小孩,倍感責任重大,而臺灣同學對工作、未來卻不著急;三、臺灣的大學中,老師與學生感情超好,師生關係融洽,大陸大堂課有時動輒2300位學生,老師上課像演講,下課學生一哄而散;四、大陸同學較「緊張」,是處在壓力下學習,考證照一定要各科都精熟,他感覺臺灣同學是在興趣下學習,自由自在。

    徐夢瑜說,大陸同學大三下、大四起就為了找工作開始緊張,臺灣同學看起來就是不會著急,問他們對找工作的想法,他們總是說不急不急。周灼亨說大學畢了業找到工作,就不會再接受家裡接濟。李長忠說大學生出路常掛嘴上有「三條腿」,考研(研究所)、工作、考公(考編,指考試當公務員與國企、教師等編制內工作)。

教法不同學習方向有別

    下學期將前往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交換的許玎榕說,到大陸交換有三個目的,一是讀中文應用系,不應侷限在中文,想透過微電影與創意學習,發揮中文最大效益;二是將為喜愛的歌仔戲、布袋戲等傳統戲劇注入新元素;三是媽媽是印尼外配,每年都會飛印尼或吉隆玻,所以她希望改往北走拓展視野。

    許玎瑢覺得大陸交換生文化底蘊夠,考申論題時,無論用字、語文解析與精準都讓她深深折服。像比較「建安、太康、元嘉的關係」考題,同學答題往往將三個時期進行排列比較,但陸生不但寫出三個時期文風,甚至有文學作品具體比較;而寫油桐花作文,同學往往寫花季及對油桐花意像,但是,她發現南京大學交換生曹婕所寫的油桐花,甚至還寫到產地,追根究底、應用研究精神讓她折服。

    「我們是老師要考什麼就讀什麼,然後不斷去複習;大陸同學不僅讀老師給的範圍,研讀時發現什麼點不了解,會找更多資料輔佐了解,再直接找老師詢問研究」許玎榕打從心底折服。

    李長忠認為這應是大陸同學慣性答題思路,大體說一遍,再具體切入,尤其從三個時期的文獻作品來評論,答題會舖開得更廣闊。張貝貝指出,臺灣教授中國文學史課程的框架是中國思想史,而大陸中國文學史教學,則從各時期基礎文學作品逐步進入,像曹丕時的基礎文學作品是《文心雕龍》,經由文學作品作為每時期文學史支撐,只能說兩岸教法不同才產生不同答題思維,在他看來,中國思想史是較高級課程,在大三大四才會上。

    張貝貝到臺灣後,感受到兩岸教育方式的差距,除了文化上衝擊,還存有一些偏見需要克服。基本上來說,大陸同學的知識性基礎非常扎實,不過進行學術研究,大陸略遜於臺灣,除了文本與思路受侷限,觀念上也較無法多元,其次是大陸研究工具運用還有不足處。

企圖心、獨立性  兩岸有落差

    佛光大學研發處負責兩岸學術交流業務的老師張瑋儀指出,親身接觸大陸同學,明顯感受他們展現的旺盛企圖心,像剛到南京大學、揚州大學,遊覽瘦西湖時碰到張貝貝,他主動要為他們導覽,走訪鑑真圖書館時,張貝貝更說他是圖書館志工可以導覽,才有後來到臺灣交換機緣;而像周灼亨,早幾天到佛光大學校園,主動融入佛光大學學生團體,幫忙接機也熱心幫交換生辦保險、辦手機等。

    「比較起來,大陸同學的學習上相當認真,普遍具有目標與方向性,且學習具強烈使命感,勇於走向各個地方,動力足、適應力更強,自行克服飲食不方便及生活種種問題。反觀到大陸的交換的臺灣學生,顯得怯步,較不敢接觸新的事物、同校的大陸學生,反而與來自臺灣的各校交換學生熟悉;解決問題能力也有待加強,像一位交換生,買不到生活用品還從大陸打電話回臺灣向媽媽求援,獨立性有待加強。」

    走在雨後的佛光校園,潔白繽紛油桐花散落道路,回望雲起樓已繚繞在雨霧中,六十位來自大陸的交換學生,肯定會在佛

大校園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也帶給相處的同學新的視野與衝擊,這樣的場景相信亦在臺灣各大學校園中上演著。(20140611)(攝影:佛光大學周俊雄)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師友月刊主編陳柏州於2014年5月6日蒞臨佛光大學採訪大陸交換生。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