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文獻、義理到跨領域—佛學教育未來跨域研究趨勢

  • 2022-11-06
  • 佛光大學
    (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報導)2022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四B分論壇主題為「文獻、義理到跨領域—佛學教育未來跨域研究趨勢」,由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教授、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暨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發表演講。林聰明致詞時指出,佛學研究工作不只注重數位典藏的問題,也包含其他領域的問題,包括性別、聯合國社會發展目標(SDGs)的17項指標,都是佛學研究可能的相關領域。

    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演講時指出,中國80年代恢復的佛教史研究,主要都是在中國佛教史的範圍內開展,研究的範式也以中國哲學史的書寫為主流。他認為,佛教並不是作為一種實踐的宗教,而更多是作為高度文本化與人文思想的傳統,被中國思想界接受與解讀。像是80年代以來,中國禪學熱的興盛,從哲學的視角來看,研究的議題基本都是以經典文本與思想闡述為主,不在佛教的歷史與宗教的問題。從純粹思想角度來看,禪被精英思想界理解為類似于老莊玄學的思想一流。而90年代以後,專業的佛學研究開始出現。從中國哲學史有關禪與佛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佛教已經被哲學化、思想化,成為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觀念體系。因此,從經史關係來看,近代中國佛教學術史之特色與流變,就成為一個非常關鍵性的視域。而從文本的角度來看佛教研究,佛教經典的研究有史學、哲學、新經學三種取徑,不只是從傳統的經典義理進行探討。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演講時提及大學生為何要進大學?大學存在的意義為何?慈濟大學是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應該扮演什麼獨特的角色?他指出,義大利Bologna大學是人類第一所大學,創校雖然至今不到一千年,而且現在的設備也已經落後台灣很多,但是恢宏的氣勢卻是相當獨特。她以佛教的緣起相依為引,介紹佛學教育的內涵。佛學包括各種學科內容,因為佛學就是跨領域。而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檢視,分析大學生的身心痛苦,可以佛經解釋。像是心經提及的色身香味觸,經由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接觸,成為腦海神經的記憶,這就是人生的實相,與我們的腦神經密切相關。而演化的結果,人類的前額葉可以決定人怎麼做,不只是受到杏仁核負面情緒的影響,而有慈悲心的產生,這就是很多出家人慈悲奉獻的生理原因。她也認為,大學不只是專業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及佛學教育,因此她也以慈濟大學為例,介紹慈濟大學如何教育同學,服務社會,繼而完成大學的使命。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暨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表示,從佛教來看,跨領域的佛學教育與研究已經是时時代的趨勢,也必將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繼續推進,由此帶來的學術樣態與佛學教育自然會對傳統的模式形成巨大的衝擊。他以觀音學所具有的跨派系、跨文化、跨國際等特徵,說明佛學教育的跨文化研究趨勢。他指出,從觀音學的研究對象來看,觀音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具有跨派系、跨文化、跨國界的佛教文化現象,是佛教文化領域常見的一種跨域文化資源。他也認為,從跨派系來看,觀音學所研究的觀音文化現象具有多重融合性。從跨文化來看,觀音信仰--尤其是民間觀音信仰--與儒道兩家有密切關係,並與民間宗教有所關聯。從跨國界來看,觀音學具有對外交往的國際性,從而更有利於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適應現代佛教教育倡導的國際化趨勢。若從思想內涵的角度來看,與觀音文化直接相關的理念,如因果、慈悲、智慧、清淨、平等、和合、圓融等,不但是古代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甚至是未来,都是人類的資產。而且不但是中國的資產,也可以説是與耶穌信仰並駕齊驅的思想。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則以佛經記載的盲人摸象故事進行說明,他認為盲人摸象的喻說教導了一個概念,佛教一如大象,身軀龐大、複雜。因此,輕率概化佛教的某些「局部」的認識,就會顯得十分不智。他也認為,某些學者或研究劈頭就說「佛教徒認為......」,或是開口就講「佛教教導......」,諸如此類的說辭其實和盲人摸象的口吻一樣。他也強調,作為跨文化現象的佛教,實際上並非單一實體,而是許多大小傳統座部、宗派、地區佛教的集合。如果以複數形的「諸佛教」稱之,而不是單數形的「佛教」稱之,也許更能貼近此佛教的歷史發展及其當代實況。他也提出佛教七維的概念,包括實踐面與儀式面、體驗面與情感面、敘事面或迷思面、教義面與哲理面、倫理面與律法面、社會面與組織面、物質層面。此外,他也介紹文本裡的佛教及生活佛教的概念,並說明佛學教育的跨域趨勢,結合社會科學進行研究,而不只是考古學的研究。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