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為期兩天進行,今(6)日上午九點第四場論壇A分論壇「如何建構國際化共同佛學教育 」,由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主持,由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劉國偉、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院長程恭讓、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陳定銘、亞歷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疆對此議題進行分享。
在論壇的一開始,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首先分享佛大非常具有特色的佛教學學院佛教學系及佛教研究中心,在佛大除了擁有培養當代佛教培養學術及宗教人才,也擁有專門在研究佛教的專業,是佛光大學在推動佛教很重要的學院。而佛大佛教學院是全校最國際化的教學單位,系上英語授課,讓人間佛教推動更為國際化。佛光大學該如何培養大學生,是星雲大師所重視的,因此在通識教育裡,佛光大學也結合了書院教育,融合了佛教的內涵,推動三好教育,培養學子成為人格與與品格兼備的人才。
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劉國偉認為佛教要推向全球、國際化,最重要的是需要先解決台灣少子化面臨到的招生問題。而近兩年又因為疫情的關係,使學生授課方式的改變,學生對學校的概念是什麼?也讓教育之間有了模糊的關係, 因此他以國際教育核心素養及涵養進行分享,他認為國際教育,要先彰顯國家價值,且在教育學生上,應善盡全世界的公民教育。他也提到台灣有許多的移工,也許能夠開設移工在職進修班,解決他們在台灣的華語需求,期待未來夠引導他們未來能將優秀的外籍人才留在台灣。對於佛教的國際化推廣,劉國偉校長也特別分享建構佛教的元宇宙,佛教的科技化,可以更吸引年輕人,讓世界各地隨時就能進入佛教世界,這是他也是現代社會面對人間佛教的方式。
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院長程恭讓,以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從思想文化的宗教角度上進行反思。疫情不僅是對我們文化文明發生了影響,更帶來了許多生命的犧牲,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經歷這次疫情後,我們必須省思人類的本質,體會諸型無常,讓人類學習謙卑,了解人生的無常與脆弱。但也是人類的科技、制度、技術、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法律上的進步,讓全人類能在短時間將危害降低到最低。程院長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是此次人類戰勝病毒的利器。
而程恭讓院長夠提出免疫力文明的重要,也受到全場的認同,他認為應該把免疫力文明的指標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將免疫力文明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三種文明並列,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願景與框架。這次新冠大流行的經驗教訓啟示人類,疫情也代表著文明的交流,相信免疫力文明的是人類今後文明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基本價值。最後他也提到佛光山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是把佛教文明的發揚光大,成就佛光普照五大洲的佛教弘法事業,相信佛光山對人間佛教對人類文明交流的偉大,是相當重要的推動,令人敬佩!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陳定銘則分享佛教學術教育應該跨出傳統的古典文獻教義研究,而重視佛教做為宗教的多重與多元意義,因此,應該加強佛教跨學科的研究。如此,佛學不僅有自身的價值,在人文社會學科,甚至身心科學都能有一定的角色。而佛學教育應該重視跨佛教傳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佛法與修行的交流,以利互相學習與提升。
而佛教教育應提供僧人「義學」教育,提升僧人的自身的佛學深度與廣度,如基督宗教的神學家往往是神職人員而不都是學者。佛教宗教師的「專業」教育在疫情時代下,佛教教育跨領域的結合對社會相對重要,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學校擁有佛教宗教師碩士學位學程,包含與心理諮商、臨終關懷等臨床、大學校牧、犯罪矯正等等的結合,得到佛教的專業服務。佛教教育應該重視跨宗教交流與合作,一起為增進國際社會的福祉而努力!
亞歷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疆分享,慈悲心是佛教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他宗教也在某種程度上宣揚慈悲,但沒有像佛教那樣把慈悲作為其教義的基本方面。且佛教的創立並不是以有神論為前提,因此與世界其他主要宗教不同,佛教的基礎是理性的話語和思想自由,以人類生存和互動的各種哲學思想為基礎,關注人類生活福祉的基本。
在西方世界改革下,佛教是一個很好的課程,幫助學生發展理解慈悲是佛教發想的主軸,幫助學生在討論文化和信仰問題時,既要有批判性又要有同情心。在今天這樣多元化、科技化的世界中,學習慈悲思想參與的文化和知識價值的學生,將成為當代就業市場上以人文學科為中心的寶貴資產,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教育。而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人類的技術和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高等教育同樣也必須接受這種變化,並尋求其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對未來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