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群英雲集佛大佛教文史哲研習營

  • 2016-07-06
  • 佛光大學
 (佛教學院/報導)首屆「佛教文史哲研習營」71日至4日,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登場,特聘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立足於佛教觀點,論述文學、語言、歷史、藝術、哲學、自然、茶道等主題,展現佛教貫通人文場域的實力,羅列現代人文青年的開拓方向。
十方雲集佛教學院
 本次禮請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郭朝順、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孫致文、佛光大學佛學系副教授宗玉媺、教育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佛光山弘講師慧靜法師、佛教藝術研究家林保堯、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佛教史學家藍吉富、佛教文學家永芸法師、《佛光大藏經》之《本緣藏》主編妙書法師等十名優秀師資,與約三十名來自師大、中央、台藝大、輔仁、中正等大學的研究生,進行交流。
跨越學術部落深塹
 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在開幕式首先以《莊子》:「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說明學界在知識分工下,產出許多專家,卻少見通才;淪為「營養學分」的大學通識課,能否真正達到跨域學習效果,也存在質疑。由於佛教對亞洲文化、歷史等的核心影響被忽視,而退居學界邊緣。本研習營即凸顯佛教學院鬆動校園學科溝池的用心,重喚佛教與人文各界的鏈結,並期勉學員跨越知識塹壘,開闊學習。
容受佛教多元面貌
 各類主題課程呈顯佛教與其它學門激盪的風采。如在「古代中國士大夫與佛教」,闡述儒者容受佛教信仰,日常行為顯得「迷信」,透露儒學無法安頓儒者心靈的窘境,反映今日學者從學術退返生命問題的寫照。「抉擇、揚棄與衍生」則解析佛教多元發展背後,「族群認定現象」讓區域群體有容受佛教的不同方法。
妝點語言研究殿堂
「佛教與漢語」道來佛教讓重視文字的中國,與重視語音的印度的碰撞;今日所以能「誦明月之詩」,正是拜梵唄與轉讀之賜。佛教獨有的語言解脫觀,則從「生活中的公案」一課發揮無遺,以「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說明用固定語言把握日常變動事物,會讓生活陷入兩難;如超越語言桎梏,則媲禪門開悟公案。
「夜談」輸出軟性知識
 在晚上特別安插輕鬆的「林美夜談」,聘請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講演「從『聆聽』尋回生命寂靜的本質」,分享作為「自然聲景」的衛士,「生命喧囂越大,內心寂靜力量越強」的體悟,由此反觀佛教追求的「涅槃寂靜」有著恁般的聲音風光。佛教文學家永芸法師,侃談「文學行腳:千古伽藍」,以對「凡走過必留痕跡」的堅持,用文學承載記憶歷史的使命。
激活學術群聚效應
 最後綜合座談,學員熱烈回饋心得。來自臺灣藝術大學的何佳芳表示,在研習營與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發掘豐富的佛教資源交換管道。中央大學賴怡如分享以前看講師寫的書、今日得見本尊的感動,並自許輸出更專精的佛學,以為健全佛教平民多元信仰盡一份努力。學員更普遍讚賞,本活動精心延攬佛教語文、歷史、哲學、藝術、茶禪、編藏等各路專家,讓門外漢達到對佛教宏觀的初步認識,並期待下一屆的消息。
 佛教學院主任陳一標指出,研習營讓文、史、哲、藝,聚焦到佛教的學術殿堂,為研究生展現具體多元的研究方法。佛教學院導師曾稚棉則進一步勉勵,佛教包含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多方參加研討會,方能觸動更多的研究參考。
 首屆「佛教文史哲研習營」,在師生進行知識蕩漾後的餘波中,圓滿落幕!
(文/釋知文 圖/張冠葶、張桂菊)(20160704)
This is an image

開幕式,佛教學院萬金川院長致詞
This is an image
講師授課的風采(著名佛教史學家藍吉富)
This is an image
生活中的公案」一課讓學員操作「不施力挑起筷子」體會日常兩難處境
This is an image
茶敘時間,師生交流
This is an image
學員勤作筆記學習
This is an image
慧靜法師傳授「茶禪一味」
This is an image
林美夜談:從「聆聽」尋回生命寂靜的本質
This is an image
學員熱烈發表心得(竇敏慧,師大國文所)
This is an image
學員熱烈發表心得(張榮弘,中正大學哲學所)
This is an image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