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報導)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魏濤教授,應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張寶三教授邀請,於10月17日(星期三)上午在佛光大學雲起樓406室舉行了「衛湜《禮記集說》與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學術講座,歷史系朱浩毅老師、中文系田運良老師以及人文學院各系同學齊聚一堂,聽取了演講,並認真參與討論。
本次講座主要以宋朝衛湜《禮記集說》為立足點,從而展開學術研究上文本與思想的雙軌詮釋路徑。魏濤教授首先以文本注釋系統為切入點,著重論述了《禮記集說》自宋代以來的各個版本,在此比較之中,具體闡述了不同版本之間的優劣與不足,並對於宋代嘉熙四年本(嚴州刻本)《禮記集說》進行定本工作,並作出深入而又細緻的多隅性講解,頗為細緻的為在座師生、學者介紹其中的版本價值與文獻價值。隨後,魏濤教授結合對目前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四種主要範式的反思,提出了當前的「道學」範式、學派範式、政治文化範式、宋學範式等的特色與局限,對於經學與思想研究的互動研究範式之優勢作了明確闡發。進而從文獻、體例、理學理論建構貢獻等三個方面分析了衛湜《禮記集說》對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價值。
魏教授認為《禮記集說》對於宋代思想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最後,他結合自己目前的研究實踐,介紹了利用衛湜《禮記集說》推進司馬光、張載思想研究的相關成果。一方面對《禮記》文本進行經典詮釋的再解讀,即通過對衛湜《禮記集說》進行司馬光《<大學><中庸>廣義》、張載《禮記說》的輯佚工作,以此展開對於司馬光、張載等人的學術思想再探究。另一方面對於宋明理學進行理論架構,強調了北宋諸儒以《易》、《大學》、《中庸》為核心的理論共建價值,從而鋪展出經學與哲學互動的時代趨勢。
正如魏濤教授所言,其自身是以北宋經學為體系逐漸落實到司馬光、張載等人的個體研究,從而總結出自己的些許成果。而今天,魏教授以自己取得的一定成果為個案研究,並結合鄧廣銘、余英時、陳俊民等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從而為大家展示了有別於以往宋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的研究路徑,博得了與會師生的一致好評。
主題演講後的互動環節,歷史系朱浩毅老師、佛教系博士班交流學習同學夏琳瑜、中文系博士班交流學習同學閆莉莉針對演講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魏教授分別作了簡要而精到的回應。
演講歷時近三個小時,現場氣氛熱烈。最後,主持人張寶三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張教授感謝魏濤教授為大家帶來的精彩講座!魏教授能夠從版本考察入手,進而深入進行文獻與義理兼顧的硏究,足見其嚴謹性與充實性。魏教授對於文獻與義理的把握,極見功力,彰顯了兩者間的互動性與促進性。張教授也特別感謝大家此次的出席,本次學術演講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20181017)
(撰文:席中亞,攝影:夏琳瑜)
佛大中文系主張寶三教授(右)介紹鄭州大學魏濤教授以及演講主題。
圖左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魏濤教授,右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張寶三教授。
師生集體合影留念照。
佛大歷史系朱浩毅老師(右)與鄭州大學魏濤教授合影。
佛大中文系主任張寶三教授(右)與鄭州大學魏濤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