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執行長周鴻騰副教授進行專業解說指出,本次永續行動正是實現國際保育方針的在地縮影。《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設定了2030年前保護全球30%陸地與水域的「30x30」目標,並強調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韌性,而整理柯林湧泉的棲地、控制外來種與復育水生植物,即是對此目標最直接的響應。周副教授進一步闡釋「保育共生地(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的核心理念,意指在正式保護區之外,透過公私協力與社區參與,達成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的區域。河川教育聯盟結合棲地復育、社區參與及永續教育的模式,具體體現了「保育共生地」精神,證明在地實踐是推動全球永續議程的關鍵力量,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最佳途徑。
剛榮獲2025年宜蘭縣環境教育獎特優肯定的河川教育聯盟許珍玉理事長,她帶領志工團與民眾親身投入棲地復育工作。眾人齊心協力整理水圳、移除過盛水草與外來種,並為極度稀有的水生植物「石龍尾」營造復育棲地、整理能淨化水質的金魚藻,以人工種植提升其存活率。同時大家也種下具綠美化邊坡的野薑花苗,以及在水圳旁架設太陽能燈以維護人員在夜晚行走安全。這一系列「做中學」的實作體驗,讓民眾深刻體會到環境修復的意義與挑戰,從而建立起對在地生態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汗水淋漓的保育工作結束後,一場溫馨的食農饗宴隨即展開。擁有二十年經驗的三星地區料理職人陳楊鈺琳主廚,巧妙運用在地野菜資源,將大花咸豐草化為美味的玉子燒,並結合當令野菜時蔬與富貴田莊熱心捐贈的上將梨,製成清爽沙拉。一碗以現採野薑花熬煮的魚丸湯,更是溫暖了所有人的心。這場饗宴讓參與者品嚐到土地的恩賜,同時也深刻傳遞了珍惜資源、友善環境的永續理念。
河川教育聯盟以安農溪柯林湧泉為核心,打造具在地特色與示範性的永續環境教育基地,致力於培養全民護水意識,實現河川與人類共生的未來藍圖,深化推動安農溪「生態博物館(無圍牆博物館)與永續教育藍圖」。並且緊密呼應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優質教育(SDG 4)方面,此藍圖將融合生物多樣性的棲地修復、水質保育的公民科學監測、水文科學的走讀教育,並串連在地的農業文化傳承,最終實現讓在地居民成為環境的「生態博物館的主人」,共同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資產。在保育陸域生態(SDG 15)方面,復育瀕危水生植物(石龍尾)、移除外來種,直接致力於提升生物多樣性。間接促進了清潔飲水與衛生(SDG 6),透過水質淨化植物的種植,改善了湧泉的水質。本行動強調公私協力與社區參與,連結了在地居民與學術單位,實踐了永續城市與社區(SDG 11)的理念,建立環境認同感。食農饗宴中運用在地食材、減少浪費的做法,體現了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的原則。各界夥伴的協同合作,充分展現了多元夥伴關係(SDG 17),公私協力響應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實踐保育共生地-柯林湧泉故事,期盼成為臺灣永續發展教育的動人篇章。

河川教育聯盟、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佛光大學、三星鄉民代表,公私協力合作移除過盛水草與外來種,並為「石龍尾」營造復育棲地

全員一起種下具綠美化邊坡的野薑花苗,以及在水圳旁架設太陽能燈以維護人員在夜晚行走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