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心理學系開設「生態心理學」探究自然療癒力 以綠色照護實踐身心安頓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近年以「生態心理學」課程廣受學生歡迎,更屢屢出現爆班盛況。課程由劉蓉果老師授課,從自然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出發,探討環境如何形塑情緒、感知與行為,並強調生態關懷與身心療癒的連結。課堂設計以理論與實作並進,協助學生理解如何運用自然元素作為心理照護的一環。

 

劉蓉果老師表示,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生活,自然具有調節情緒、降低壓力與提升身心覺察的力量,因此課程特別規劃一系列工作坊,包括五感啟動、自然覺察、園藝療癒、青草草本應用、食農體驗與綠色照護知能等內容,引導學生在「看見、感受、連結」的過程中重新建立身心平衡。

 

 

課程特色包含三大面向,第一,實地體驗式學習:學生透過五感練習與自然互動,在走讀、觸摸、嗅覺與靜心感受中提升覺察力,並學習情緒調節與放鬆。第二,文化在地與療癒連結:課程導入台灣本土青草文化、草本手作與食農教育,了解在地植物如何融入日常照護,發展屬於土地與文化的療癒方法。第三,跨領域整合與綠色照護實踐:結合心理學、生態教育與自然保健觀點,讓學生理解「綠色照護(Green Care)」如何應用在助人現場,未來可延伸至園藝治療、社區關懷、身心輔導或高齡照護。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長期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期望透過生態心理的專業訓練,培育具有生活感、關懷力與實踐力的心理人才。未來系上也將持續結合地方、場域與跨域資源,擴展綠色照護的社會參與面向,將療癒帶入社區與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