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孜、傅韻紋、葉家俊、吳珊兒/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佛教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在2018大學校長論壇的第二天開啟熱烈的討論。各國大學都說明了如何把佛教落實在教育中去教導學生將佛教應用在生活中。其中,龍谷大學入澤崇校長是以佛教思想為根本,讓學生學會佛教的理念,並對社會做出貢獻。而法鼓文理學院釋果鏡法師則以輕鬆的方式,讓學生認識佛教。兩校透過不同的方式,將佛教融入現代生活。
龍谷大學是一個追求真理,增加學生深度、廣度的大學。歷史悠久的龍谷大學,明年創校滿380週年,以淨土真宗的精神為教育理念延續至今。龍谷大學所有一年級新生必修佛教思想,也設立龍谷博物館,大一新生須在館內完成參訪的研究與報告。2011年日本大震災,學生當義工,學習回饋社會,在校學生積極幫助災後復原,甚至創立殘障學生社團 ,陪伴聽障學生上課,幫忙作筆記,協助肢障學生就業。最近的一個案例,身障學生與一般學生在京都創立公司,公司名稱叫做「穿皮鞋的貓」。
龍谷大學也增設太陽能園區,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提倡地球與人類間的關係,事實上這就是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發揚。佛教界、教育界應積極行動,希望在未來建立佛教聯盟,將對社會有貢獻的大學聯合起來,希望這個想法能得到與會者支持,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邁進更好的未來。
釋果鏡法師在法鼓文理學院及台灣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任教,她將佛教行門觀念帶入課堂上,讓一般大學能夠接受行門的訓練,在課程上可以看到學生分為兩個型態,第一種為積極正面看待,這一類的學生獲益非常多,甚至在心靈方面得到幫助,第二種為學分制的學生,就單純只為學分,很少真正去認識佛教精神,可以看出兩種學生的不同。她教導時會思考如何讓學生接受佛教行門,不要讓學生因為宗教而學佛,而是在心靈上教導學生「心五四運動」,就是五個四,包括四他、四要、四安 、四感、四福,並以現代生活的用語與學生分享。
課程上以五調觀念,分別是調身 、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眠教導學生,雖然大部分的學生可能都做不到,但只要有觀念,就可以慢慢調整。而學生也不排斥打坐,從中提升專注力。課程也利用自我中心特質,讓學生在自我認識中給予自我肯定,建立自信及自我價值。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如何對社會有貢獻,目前已經實驗約六、七年,越來越多人選修這堂課。這項課程在學期初會有禪修活動,假期後會有收心操,也藉由茶道調節身心靈,讓學生用輕鬆的態度上課,所學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從上述的兩所大學的教學經驗,我們能看出大學正在嘗試把佛學帶入課程教學與改變學生生活。正符合了萬金川院長最後總結的「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萬院長希望這次論壇能讓佛教精進教育,藉由論壇的討論與激盪出方向,促使人間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