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中研院院士曾永義:歷史上沒有西施

  • 2015-04-30

 (宜蘭訊)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大學講座教授曾永義,四月二十九日應邀到佛大中文系演講,主題是「從西施到梁祝」,曾永義說,經過他的考證,歷史上的西施根本沒有這個人,可能只是從民間傳說和文人加以引述而形成的「影子人物」或「符號性人物」。他勉勵年輕學子,讀書要會發現問題,盡信書,更要好好讀書。

 曾永義教授的國內研究戲曲與文學的大師,他所編寫的劇本,顛覆許多傳統文學與戲曲的老路,可說成為古典戲曲現代化的國寶級大師。佛大中文系主任蕭麗華教授特別肯定曾永義院士這場演講是「學貫古今、打通雅俗」,她說,佛光大學能邀請到院士級的曾教授蒞臨演講,這是全校之福。

 曾永義教授回憶小時候看米老鼠卡通的影片,一隻被獅子追逐逃入雪山的米老鼠,米老鼠因為驚恐而流下一滴眼淚,淚滴結冰後卻捲起一顆大雪球,結果打退了大獅子。他形容民間的傳說故事和力量,加上文人或畫家的描繪,就像滾雪球一樣,可能連歷史學家或寫歷史的人,也把一些傳說寫進正史,從此就流傳下來。

 曾永義謙稱這場演講是「在意識亂流之中開講」,沒有經過太多的整理,所以會談到許許多多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包括關公的臉為何是紅色的、包公的臉為何是黑色的,包公額頭上的小月亮,象徵他能日斷陽間事,夜斷陰間事。他也提到中國四大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白蛇傳等,這些都是經過民間說唱家與文人不斷演譯和穿鑿附會所寫出來的版本。

 曾教授特別說,他研讀許多典籍之後認為,歷史上並沒西施有這個人,因為從他就讀台大研究所開始閱讀梁辰魚《浣紗記》,透過正史和野史的梳理,發現俗文學和民間傳說,往往會以民族意識的思想,或是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朝代是由女子亡不了的「亡國非美女」論。

 曾永義在讀碩士時代,讀遍了先秦以前的史書,如《左傳》、《國語》、《史記》等,可是其中完全都沒有西施的名字。雖然曾在一些先秦諸子之說看過西施的片段,卻發現與吳越戰爭無關。孟子有說西施是「古之豪女也」,其實西施只是先秦的一種符號學人物而已,他把西施稱作「影子人物」,也就是根本沒有這個人。

 現在大家熟知的西施故事文本,是取自趙曄的《吳越春秋》,此書寫成距司馬遷已經有兩百多年的距離,那離春秋時代就更遙遠了。所以,他筆下的西施故事顯然並非史事,。曾永義說,當時他這種說法被老師罵得要命,不過,先知與先覺者,通常都是很寂寞的。

 他說西施的故事是這樣被堆雪球式的編造出來,許多正史根本沒有記錄到。還有唐朝與楊貴妃爭寵的梅妃,或是王昭君的番漢和親的歷史形象,都可能是更後代的歷史家根據民族意識形態和民間傳說所寫的。

 他也舉例,被形容為類似褒妲亡國的楊貴妃或禍水趙飛燕,也可能不是像史書上所記錄的定位。他說,自己甚至夢見楊貴妃來向他申訴歷史記載對她不公平,因此編了貴妃夢的崑劇,希望為楊貴妃平反。這齣戲在台北演出過好幾場,今年也會在大陸公演。他認為透過這齣戲,歷史上的楊貴妃應該過得比較愉快吧。他說,連王安石和歐陽修都誤認為畫中的美女,就以為歷史上的真有其人其事。

 他提醒當代學子,民間的故事相當複雜,往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產生許多演變,文學和史學也有所不同,早期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往往透過說唱家到處傳播,當時的說唱家就像現代的傳播媒體的功能,如果說唱家未能了解真實,加上自己的意見,後來卻又被歷史學家編入正史,往往造成現代人對歷史人物的誤解。他說,讀書用心追查,其實可以找出很多有趣的現象。(20150429

(撰文與攝影:周俊雄)

This is an image

佛大中文系主任蕭麗華教授(左)特別肯定曾永義院士(右)這場演講是「學貫古今、打通雅俗」。

This is an image

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大學講座教授曾永義,四月二十九日應邀到佛大中文系演講。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