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全球化少子化問題的來臨,佛教大學在招生上面臨到了危機與困難,如何透過策略解決,化危機為轉機,是現今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要集思廣益的,而各校思考宗教學校要教育學生甚麼,以及如何招收適合的學生,均是是所有佛教大學需共同努力的目標。
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周全代理校長開場時表示,一個佛教創辦的大學如何提供「全人教育」,是西來大學目前面臨嚴峻的時刻,應考慮如何教導學生,幫助社會改變。在美國很多的大學變成小型的大學,而身為佛教大學,以傳承價值為主軸,應教導學生服務大眾,不只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
論壇第一場特別邀請日本花園大學校長─丹治光浩,以及印度加爾各答大學─佛教學系主任Ujjwal Kumar針對該校的營運狀況做了分享。日本大學目前以增加入學率、提供獎學金、廣招留學生及社會生入學、進行大學統合、網路遠距教學及課程的整合等,因應少子化的招生方式。而Kumar主任則強調經費及社會對佛教大學的限制必須面對,而廣闢財源是首要的解決途徑。
日本花園大學校長丹治光浩表示,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但今日本社會已經有將近800所大學,也讓各所大學間的招生陷入困境,所有日本大學都開始進行戰略調整,爭強入學率。他特別分享,在全日本有7萬7千所寺院,期中有四分之一的寺院已經沒有住持,也代表學習佛教的專業越來越少,佛教人才漸漸不足。
因此花園大學著重於以培養學生以「禪」為人格的特質,設定三項中期發展目標,包含成為照顧周到的大學,讓學生更有自主自律性;養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能力;增強社會貢獻姓,例如實習、重要課題;在今年更設立新制度,讓教職員也增強對佛教的認識。而在這樣的教育發展下,來自花園大學學生皆擁有「時刻反省自己、獨立思考的特性、全球思維尊重人人多樣性。」的人格特質
印度加爾各答大學佛教學系主任Ujjwal Kumar則談到,印度的佛教研究包括三個部分,一、傳統大學的佛教研究。二、佛教大學。三、佛教心靈機構。而印度加爾各答大學學生分為三個來源,包含外國學生:一、外國學生,佛教僧侶、其他外國學生,二、印度本國學生,三、印度的佛教學生。
其中,來自佛教國家的第一批外國學生,主要由緬甸、泰國、越南、斯里蘭卡等的佛教僧侶組成。他們的目標是來印度大學學習英語,同時學習巴利語和梵文。來自國外的學生的主要目標是學習英語,而印度新佛教徒的目標是瞭解Ambedkar佛教。最後無論是繼續升學唸書,還是謀求教職,他們的興趣皆是通過佛教學習留在大學中。
最後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周全代理校長總結,佛教大學所面臨挑戰比解決方案來的多,因此必須思考佛教教育不一定人人感興趣,因此要能教育適合的人,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教育學生以佛教價值觀為主軸,盡到自身的責任,貢獻世界,以為佛教大學尋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