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因地制宜的新時代佛教教育 佛教課程與教育的現代化

  • 2019-11-06
  • 佛光大學
       (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陳乃瑄/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2019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進入第二天,於佛光大學佛教學院舉行之「現代佛教專業教育的課程、教材與教育方式」分論壇的討論中,越南河內佛學院前任校長阮福壇和那爛陀大學主任Dr. Rajesh Ranjan針對佛學教育與研究進行引言。兩人皆同意佛學教育與研究應與社會結合,與時俱進。而Dr. Rajesh Ranjan特別強調,佛學與跨領域學科的綜合與交流,讓佛教研究開啟新頁。

 
        佛學研究在現代社會受到重視,而相關的靈修等修煉知識或技能,更是一般民眾積極學習的佛學相關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佛學教育與研究除了對於佛法的了解,也包含自身修行的鍛鍊。因此,佛學的教育與研究特別重視知識與生活的學習,也強調佛教義理與佛教文化的研究。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因此強調雙軌教育,將學院教育和書院教育結合,除了注重佛學的修習,也強調品格的陶養。
 
    會議一開始,先介紹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的書院制度。佛教學系曾稚棉老師以雲水書院的「共食、共住」生活教育為例,詳述書院辦學特色。曾稚棉表示,雲水書院的成立為學生打造一處將涵養與知能融入生命的場域,也是學生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空間,課後也會舉辦很多活動,有「素描社、花藝社、箏樂團及茶藝社」等社團活動,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並減低學生「我執」的本性。
 
        主題討論先由越南河內佛學院前任校長阮福壇進行引言,他認為,佛教教育的本質為覺悟與解脫,是一種「轉化」教育,不但要自我解脫,也要幫助他人解脫。佛教教育的內容,則是一種綜合性學科,透過解行並重的方式,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佛教教育也不是教條式教育,應該理論與實踐並重,達到知識與實踐的統一。
 
    他指出,因應現代佛教面臨不同的大環境,不同的國情與環境下,每個地區的佛教教育設定目標也許應該要有所不同。以越南為例,佛教傳入後很快地與當地文化結合,佛教傳統已成為越南全國上下齊心推動的教育,至今佛教在越南已發展超過三十年,更有當地政府資源的大力支持,目前越南有超過千棟的佛教博物館,資源設備相當完整。

        該學院更具備佛學教材編寫能力,包含教與環境、佛教與民生、佛教與政治等課程,都是教育的內容,因此每年學院就培育超過五百位僧尼。回歸佛學,並不是希望教育迷信的信仰,而應是將佛教理論融入到日常生活。不管在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等事業,都能培養出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並將佛教道德內容與踐行價值注入現代,這才是大環境所期待的佛學教育。未來,該院也將與外界合作編寫教材,傳承佛教知識。
 
    那爛陀大學主任Dr. Rajesh Ranjan也相當認同因地制宜的佛教教育,而1951年成立的那爛陀大學,則是印度第一間佛教大學,時代的變遷下,佛教已不只是侷限在知識上的傳遞,對於佛教研究專題很豐富,包含佛教與醫學、佛教與冥想、佛教徒對環境的態度、佛教與人權、佛教與生物倫理等等,在學校課程中,也特別設計禪修課,希望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教理。
 
    他表示,目前該校有六百位學生,其中有許多來自國外,這些前來印度學習的外籍生,絕大多數希望前來學習第二外語,進而向西方傳遞佛教,這個理念與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也相同。透過現代化的佛教,教育來自各地的學生,用更多的語言推廣佛法,也融入當地的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效。
 
    Dr. Rajesh Ranjan也認為,佛學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與交流,佛學研究要符合嚴格的學術要求,也要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提供對話、詮釋及分析的技能,佛學也要是跨領域的學科,融入現代社會學術社群,更要協助年輕人投入現代社會,並且讓年輕學子對於自己及佛教產生認同,也尊敬他人,了解自己的權利與責任,這是現代佛學研究的責任。
 
    會議的最後,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萬金川院長為論壇總結。他表示,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讓佛教教育知識能夠互動連結是很棒的經驗,也讓所有為弘揚佛法奉獻的諸位大德,能在討論佛法專業上更為密切。他期待明年對佛法議題能有更深入的討論,讓佛教教育生活化落實在每個地區。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