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大學推動校務經營如何兼顧效益與慈悲

  • 2022-11-05
  • 佛光大學

    (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2022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三A分論壇主題為「大學推動校務經營如何兼顧效益與慈悲 」,由光明大學校長陳林邁傑主持,特別邀請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佛學院院長貝舍雷爾、喬達摩佛陀大學國際處處長Arvind Kumar Singh 教授進行論壇分享。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分享,随著經濟的演進,工業2.0需要白領,工業3.0需要知識型工作者,進入了工業4.0年代,必須站在產業最前線,懂得學習,人類與電腦世界並不相同,需要有更多慈悲心,考慮顧客的需求,訓練要有成長心態。如果是定型心態,心態不變,成長心態,才可以面臨挑戰,如何製造出符合顧客需求,必須用心。越來越多人工智慧的產品出現,僅是輸入資料是不足的,必須去產生知識,必須訓練學生以智慧分辨對錯。道德教育越來越重要。

 

    同理心和情緒智商也是重要,面臨四大挑戰, 散漫的心wandering mind 是不快樂的心,需要專注力和心流,因此,要訓練心。如果想增進效率,就不要受社群媒體影響。訓練心,同理心、勇氣、團隊合作和創新等皆是領導者重要之事。我們必須要成長心態,哪些事是要做的,生涯教育已有所不足,幫助學生學習生活教育。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佛學院院長貝·舍雷爾教授對作為佛教學者和藏傳佛教法師來說,這個角色結合了他的專業、社會正義活動家和佛法活動。挑戰,包括那些涉及到的問題,有時是之間的緊張關係,高效的治理和富有同情心的管理。在他來看,效率和同情心可以和諧地齊頭並進,前者通常關注流程,而後者關注人際關係—同事、團隊成員和外部。

 

    佛教和大學教育旨在創造內在財富:洞察力、轉化,以及關於持久的幸福;因此,效率是服務於變革性學習的次要價值。他提出,了一種以德為主導的管理方式,結合了寶貴機會的智慧以深沉的慈悲,在每一個瞬間和每一個情境中進行佛法轉化同理心,深度傾聽,並倡導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管理,「以人為本」,並為個人和情況需要而不是過分強調僵硬的協議,應用 “upāyakauśalya”(方便),免受空洞的完美主義,引導遠離人為「問題」而為團隊找到解決方案。

 

    印度高塔姆佛陀大學佛學系助理教授兼國際長ARVIND KUMAR慈悲與大學管理:探索平衡之道富有同情心的領導力將領導技能與同理心結合在一起,正如埃莉諾·羅斯福曾經說過的那樣:「要處理好自己,就用你的頭腦。對待別人,用你的心。」富有同情心的領導者用頭腦和用心來領導和管理。管理層表達的對教師的同情與提高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和情緒活力感有關。同情心必須與智慧相結合,而智慧意味著領導能力; 深刻理解是什麼激勵人們以及如何管理他們以實現商定的優先事項。

 

    同情心是具有積極意圖和真正關心他人的品質。這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善協作、提高信任度並提高忠誠度。它是一種不干涉的行為,不會試圖改變或操縱他人或情況來實現我們自己的需求,反而有助於他們的幸福和幸福。同情心是一種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的能力,即使在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下或當感覺很原始時也是如此。全球大流行、失業、內亂和政治動盪遍布世界各地,感覺就像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正在步履蹣跚。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領導者表現出慈悲。慈悲是具有積極意圖和真正關心他人的品質。有人嘗試從佛陀的教義中學習,佛陀所宣講的宗教沒有權威、儀式、推測、傳統或超自然,將有助於當代大學管理層讓他們的員工永遠滿意,並在工作場所表現得更好。藉由此種大學管理也可以使他們的員工受益,以發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