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這樣的視野,周鴻騰副教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當我們參觀一個文化景點或參與祭典活動時,所見的傳統服飾與表演,是否真能反映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當我們想像他國的模樣時,是否也受到媒體或歷史背景的影響?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文化詮釋,亦觸及永續發展中的關鍵「文化面向」。永續生活的核心不僅是經濟發展、淨零減碳與防災韌性,它同樣關乎對文化理解、權力結構、地緣政治與公平正義。唯有了解文化如何被呈現與再製,才能在多元且全球化的社會中,建立基於理解與同理的跨文化對話。
最後,周副教授強調,在當今高等教育日益強調彈性與自主學習的背景下,傳統的環境素養已不足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面對氣候危機、文化衝突與地緣政治等問題,課程設計必須融入跨學科知識並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這樣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也有助於深化對永續發展的多面向理解。真正欣賞他者文化的起點,不在於單純的浪漫想像,而在於理解其真實面貌;而永續素養的培養,除了傳授議題知識,還需要批判性思維、態度轉化與實踐行動。

圖1 David Bell教授與周鴻騰副教授,帶領學生批判性思考文化再現與永續議題的深層關聯

圖2 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有助於深化理解永續發展的多樣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