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珠、牛隆光、李育昀/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系列報導)2022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二B分論壇主題為「文獻、義理到跨領域—佛學教育現況」,兩岸三地的學者在演講中也不藏私地分享自己建設心目中理想大學的實務心得,讓與會者了解如何建構一個兼顧真善美聖的大學,善盡社會責任。論壇二B分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持,西北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學張俊宗教授、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廣興教授及北京大學哲學系李四龍教授發表演講。現場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線上聽眾,互動情形相當熱烈。
張俊宗教授以辦一個有情有義大學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情義” 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立基於古代中國的 “仁愛” 、 “仁義”等傳統價值觀。“有情有義”強調教人為善,追求“真” “美”,促進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他也分享如何實現有情有義的大學治理的方法,提出培育以大學精神為核心的共同價值、培養以“溫良恭儉讓”為準則的道德行修養、培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育人文化。而有情有義的治理實踐,則必須建設有情有義的教師隊伍、用心用情服務保障學生成長成才、不斷培育現代大學治理新文化,著力建設有情有義的一流大學。張俊宗並分析重情重義、虛情假意、無情無義等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情意的描述,藉以突現有情有義的重要性。
華梵大學校長則以華梵大學的經驗為例,強調佛法、教育與藝術有共同的核心,也就是覺之教育。教育在培養學生具備慈悲利他之胸懷、智慧實踐之能力、無畏精進之自信、莊嚴人性之正念及清涼自在之性情。他也表示該校要持續深化「獨特系所現代化、課程多元模組化、學宿生活書院化、英語學習國際化、求學路徑客製化、共同維運生活化、個人空間專屬化、六藝涵養品德化」的精緻書院型博雅大學辦學主軸,並以精緻化創新共學獎學金、蜂巢式模組化課程、客製化學習路徑、新六藝、百工學堂、藝術村等既有措施,活化教學成果。林從一也提出該校的策略,包括精緻博雅大學(Micro-University of Liberal Arts)、幸福與學習的標竿學校、寧靜典範 - 藝術禪修大學村及華梵福慧自在生活園區的建構。
廣興教授在演講時,則強調慈悲是佛教特有的精神。在現代大學教學生運用知識實現慈悲精神,正是佛教思想的體現。根據《阿含經》的《種德經》,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他認為,佛教所講的慈悲代表佛教的道德,所以講慈悲時一定要講智慧。現代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叫 critical thinking,這正是現代大學教育所缺少的道德教育。佛教認爲有道德之人就有慈悲,佛教的慈悲思想正是道德的體現。佛教以倫理道德爲實踐基礎,佛教有理論,但更注重實踐。學生學了佛教的以道德爲主的人生哲學,就會有慈悲心,他們就會在走入社會時,為人們服務,幫助他人。他提倡應在佛教大學開設以下三種公共的佛教課程,包括開設早期佛教的人生哲學、早期佛教的道德思想及每天早上靜坐三十分鐘。
李四龍教授則以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育為例,強調要逐漸形成“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理念。而院系傳統在塑造學術聲譽的同時,也給院系的人才培養形成無形的壁壘。他以北大古典語文學項目為例,論述跨學科專案在打破院系壁壘、啟動本科教育中的作用,跨學科課程模組是推進專案的關鍵因素。他認為“專業+項目”是適合當前中國大學積極推廣的本科教育新模式,也是跨學科人文教育培養拔尖人才的有效方法。他也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教”和“學”形成有效的互動,就是“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他認為聚焦跨學科專案,跨學科課程模組是關鍵。而想要在畢業時通過專案,必須先拿到自己主修專業的畢業證書。這就是 “專業+專案”本科教育的新模式,稱之為“嵌入式主輔修制”。
陳劍鍠教授總結時則表示,誠如各位演講者所說,大學就是一種博雅教育。古代的書院傳統精神是可以汲取的觀念,而現在大家在談研究型大學的概念,發展研究型大學,但是其中教學仍是重要的工作。另方面,教學型大學的教授也不是不做研究,否則教材怎能與時俱變。也就是説,大學教授不管是教學與研究,都不可偏廢。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博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