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未樂系《海上之聲—討海人的想望》 榮獲「璀璨三好」全國微電影第三名

  • 2017-12-19
  • 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報導)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周鴻騰助理教授指導陳佳毓、趙書聖兩位學生,參加南華大學舉辦「璀璨三好」全國微電影競賽,以《海上之聲—討海人的想望》紀錄片,榮獲全國微電影競賽第三名。影片中呈現討海人對於生命的價值觀,具體的傳達了討海人樂天知命的豁達人生觀。透過闡述討海人的心境感受,進而轉化為讓一般大眾對海洋資源保育的認知,以及討海人與海洋的互動和對家人無悔的愛。
 周鴻騰老師闡述《海上之聲—討海人的想望》是根基於佛光大學推動「宜蘭學」的教學理念,將「蹲點」內建於臺灣生態人文觀光課程。周老師帶領學生親自參與社區的田野調查活動,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認識海港社區的生態、文化和生命故事。他以藝術與人文的角度,來引導學生的察覺能力與敏感度,透過記錄和創作來引導學生同理心和關愛。在得知學生獲獎後,周老師表示,這是指導學生將「期末作業」精鍊成為「微電影作品」的優質示例。而這也是讓學生深度體認海洋永續資源利用與下一代福祉的密切關係。
 陳佳毓、趙書聖製作的《海上之聲—討海人的想望》微電影,乃是在描述南方澳是黑潮行經之處,是洄游魚類的豐美漁場。寂寥安靜的南方澳港口,夜半零星聲音混著海浪沖刷和魚腥味。當人們都回歸家中,討海的人卻仍在船隻上,為生計拼搏,辛苦的聲音,辛苦地活著。他們所捕的魚是要販賣謀生,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順利出港,祈求滿載的回航。討海人存在最簡單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是所有討海人最簡單的盼望。
 陳佳毓表示,在南方澳蹲點的歷程中,看見討海人的生活困頓,也常常在討生活與保育海洋資源永續面臨抉擇。因此,以文學角度和微電影的手法,細膩刻劃出台灣討海人的形象、對海洋政策的矛盾,以及心中最簡單的想望。
  趙書聖表示,討海人都認為海洋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討海人與海的對話看似難以想像,人與海洋的對話是用身體接觸,用耳朵傾聽,用心靈感受。他們會用簡單卻深邃的語言,道出對海的體悟。海洋也不斷在發出警鐘與悲鳴,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不該僅是過漁或淨灘的議題,而是在經濟生計、公平正義、資源永續的視野下,保障下一代子孫的福祉,這也是宜蘭在地,乃至於全球的人們,必須自我省思與實踐永續行動的課題。(20171218
(文與圖: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陳佳毓、趙書聖、周鴻騰)
This is an image

《海上之聲-討海人的想望》榮獲「璀璨三好」全國微電影競賽第三名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兩位優秀學生以文學角度和紀錄片的手法,細膩刻劃出台灣討海人的形象。
This is an image
海上之聲述說著討海人心中的祈求與想望-對家人無悔的愛。
This is an image
知足的笑,隱藏著關於他與海洋之間「溫度的故事」。
This is an image
以討海為生的居民,在生計、公平、永續面向上常面臨兩難情。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參與「蹲點」過程中,紀錄討海人生活經驗,深度反思海洋與生活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