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訊)國際知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教授,應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朱嘉雯主任邀請,於11月8日下午與佛大中文系師生進行座談交流,本活動以文學沙龍形式,中文系師生爭相前來親炙大師光彩,還有三位來自海山高中的同學也一起參加,很驚訝能在參觀佛光大學時,能目睹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朱嘉雯主任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莫言,皆曾造訪佛光大學,現在邀請到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所有華人世界與諾貝爾文學獎相關的文人都來過佛光大學。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委,曾翻譯《詩經》、《春秋繁露》、《西遊記》、《水滸傳》等中國古典著作,更翻譯了魯迅、高行健、沈從文、北島等人的詩歌。
朱主任也述說與陳文芬老師因研討會結識的因緣,並說:「每一個偉大的文學作品,背後都有動人的文學故事。此次我們透過陳文芬老師眼中的馬悅然教授,以愛情為起點,重新認識文學巨擘。」因此為陳文芬老師指定命題:「我所認識的馬悅然」。
陳文芬老師畢業於世界新專印刷攝影科,在學期間積極與文學界交流,後來選擇文學,即是認為文學具有感動人的元素,當他在採訪新聞時也都能深刻的感動其中。其後陳老師到中國時報擔任記者,認識中文系陳信元教授,當時驚呼國中時還讀過陳信元教授所編的教科書。由於陳信元教授開啟兩岸文人交流,邀請莫言、王安憶等多位文人進行訪問,因而與陳文芬教授結識,甚至比認識馬悅然教授更早。
陳文芬老師說,大家知道馬悅然是漢學家,是諾貝爾評委,其實他還在瑞典的儡偶戲團當了二十五年的團長,馬悅然認為儡偶戲和人相互對應,兩人也因為觀賞小西園戲團而結緣,採訪沈從文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時更深受感動,馬悅然曾大力推薦沈從文的作品,可惜沈從文在頒獎前去世,馬悅然多次勸說仍無效,委員會不願意把獎頒給逝去的人,他為此深感惋惜。
馬悅然教授1993年到台灣開會,因而與蔣經國基金會聯絡較為密切,當時對台灣文學、尤其是詩歌感到興趣,之前所涉獵多半是古典文學或大陸文學,接觸後發現台灣有很多位優秀的詩人,如洛夫、瘂弦、商禽,每次都與商禽相談甚歡,他很欣賞商禽的詩人性格,對生活無所欲求而專注於創作之中。馬悅然也很欣賞向陽,最近譯得較多的是楊牧的作品,因為他不只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理解,對西方各國如英國莎士比亞的作品都相當熟悉,相當難得。
馬悅然教授認為,一個翻譯家要對得起作者,也要對得起讀者,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例如老舍《駱駝祥子》原本是非常悲傷的故事,西方翻譯文本卻更改了結局,但這就不是老舍的作品了。
馬悅然教授不只是語言學家,更是中文創作者,曾創作過散文、俳句、微型小說,漢學家多半沒有機會用中文寫作,馬悅然是目前以中文寫作數量最多的漢學家,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中國時報》陳義之跟馬悅然邀稿連載,馬教授開始孜孜不倦的以中文創作,為什麼目前的這本新書叫《我的金魚會唱莫扎特》呢?那是因為他的電腦螢幕保護程式,有兩隻小金魚會游來游去,在電腦裡自見電腦裡的兩隻金魚,好像臨面而來在說話,他運用想像力進行創作,一開始寫作就寫得很快、無法停筆。而又非常喜歡音樂,對聲音相當敏感。
席間中文系師生與馬悅然夫婦相談甚歡,陳信元教授也談起諸多往事,說在大學時很喜歡詩經,光是一個詩經的作業就寫了九萬多字,之前出版過一套高本漢的詩經注,很高興能見到偶像高本漢的學生馬悅然教授。並稱讚陳文芬老師寫作甚勤,獲得大陸報導文學獎,還特別帶了十多年前的照片。
座談會安排二胡演奏,製琴名家李十三之女,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李芃,演奏台灣民謠<望春風>變奏曲和山東民謠<一枝花>;林明昌教授朗讀馬悅然新書《我的金魚會唱莫扎特》第49篇<是真的還是假的?>林以衡老師詢問是否有飲食文學的寫作計畫,微型小說常會激發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陳文芬老師說,住在瑞典吃過許多奇怪的菜,而在國外總會特別懷念家鄉的食物,而食物也會喚醒許多童年的記憶。(20131108)
(撰文:文學系助理教授張瑋儀/攝影:周俊雄)
文學系主任朱嘉雯(中)致歡迎詞。
陳文芬老師
馬悅然教授(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