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

  • Language
:::

「自然寫作與生態觀察」環境教育培訓課程 生態與藝術成果發表令人驚豔

  • 2018-06-14
  • 佛光大學
 (教務處/報導)佛光大學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榮獲教育部「107 年補助辦理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計畫」補助,目標是培育校園環境教育人員,邀請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周鴻騰老師規劃設計住宿型環境教育課程,並且申請通過通識課程微學分(18個小時1學分)。課程透過「環境美學」與「生態觀察」,來培養大學生的多元智能,課程包括:環境教育的內涵、可食地景共食課程、生態綠化與酒莊踏查、昆蟲旅館實作、夜間觀察暨反思學習、華陶窯文化與藝術實作、環境美學融入學生海報專題製作等。參與同學們在生態與藝術成果發表相當令人驚豔,並且能學以致用將知識與技能應用回到佛光校園,學用合一的成果相當令人激賞。
 周鴻騰老師課程設計的理念,乃是根基於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永續發展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連結「頭城農場食農教育」與「華陶窯環境美感」的特色教學資源。這兩個教學場域皆是獲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證優良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具有豐富的生態與人文資源特色。
 頭城農場以「友善農、生態綠、健康食」為主題,利用有機菜園及周遭豐富生態環境為活動場域,透過食物溯源、友善農業體驗、食物烹調等實作體驗,來培訓學生的多元智能。接著在多文化相融建築的華陶窯環境教育中心,帶領同學拜訪「陶花園、植物探秘、割稻飯」。從「建築、詩詞、生態、原生植物」等多種元素組成的空間美學,讓學員充分了解台灣文化的美,多文化相融的在地生活美學。
 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賴宗福主任表示,佛大校園環境佳、風光優美,已是推動環境教育的活教材,這次再結合頭城農場以及華陶窯環境教育中心,做為環境教育的學習場域,實可讓學生走出校外,達到翻轉教學的目的。
 賴宗福主任除再次感謝周鴻騰老師協助規劃完整課程、實際參與授課及輔導,並引領學生接受環境素養的薰陶外,亦對25名學生積極完成環境教育微學分課程,以及製作出豐富的學習成果感到相當滿意與驕傲,也承諾學校往後每年皆會積極申請「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計畫」,以讓本校環境教育的培育工作更具深度及廣度。
環境教育是一種科學人文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ly)的導向教學,跨科際的理念重在強調面對議題及問題,由不同的觀點的社群成員來共同探究、認識、問題及彼此的角色,共謀處理或解決之道。而每一組的專題都涵蓋了在地連結與創新作為,皆對應著在永續發展目標。其中最多呼應的目標分別是:生物多樣性與陸地生態、永續責任消費與生產、健康與福祉。
 有關探討蜜蜂與昆蟲的專題方面,經濟系與未樂系的學生(吳宗平、許倢榮、王乙籲、廖偉如),探討不同自然媒材組合之昆蟲旅館能否吸引不同種類昆蟲?經濟系的學生(高世軒、林岑翰、陳穎華、柯怡安),為了減少校園內白蟻所侵害的木材或被隱翅蟲傷害的學生,應用昆蟲性費洛蒙於校園內減少白蟻及隱翅蟲。中文系與資應系的學生(歐宜瑄、陳浩宇、林佑安、陳萱),則計畫在學校推廣養蜜蜂的旅館。
 有關探討人與動物的專題方面,經濟系和產媒系的學生(陳穎律、何佳玲、李嫣、龍寶琳、黃妤眉),探索人與動物的交響曲,希望可以維護動物的生活品質,讓動物也有舒適的環境,保障動物的五大自由。社會系與公事系的學生(張嘉恩、鄒琬婷、董永崙、張定慧、李冬雪),探討快樂鴨場/稻田鴨,應用「健康一體」方式可加強人類、動物與生態系統的衞生界別之間的協作,以應付相關問題,包括人畜共患病、食物安全及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有關探討綠色飲食的專題方面,社會系與素食系的學生(楊浩瑋、毛盈婷、鄭紫蕊),以綠色飲食-民以食為天為題,校內推廣每週一素食、舉辦野外採蔬營隊-神農嚐百草,跟社區大學合作提倡在地當季食材,在地食用。
 最後,周老師為了培育本校環境教育人員,凡對環境教育有興趣的同學,鼓勵選修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中的「環境教育相關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皆為行政院環保署環教人員專業領域採計課程學分。本課程也希望積極輔導學生以「學歷認證」的方式,在畢業時即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亦即在佛光大學求學期間,上滿環教學分18學分(檢具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同時在宜蘭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上滿核心科目32小時課程(檢具研習證明書)。同學備齊相關的資料,以「學歷認證」途徑送行政院環保署環訓所審核後,就可以獲得國家單位核發的環教人員證書,是相當具有吸引力、投資報酬率高的最好捷徑,取得認證對未來從事環境教育教學工作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保障。(20180612
(文/圖: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賴宗福老師、未樂系周鴻騰老師)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