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享跨越古今的視野 入澤崇暢談佛教教育與永續發展的社會實裝之道

  • 2025-11-04
  • 佛光大學

(徐明珠、李育昀、葉愷倪)入澤崇理事長應2025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之邀請進行專題演講。他從古印度「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到現代佛教SDGs,娓娓道來,推動「佛教教育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在於將佛法「社會實裝」,讓慈悲與智慧落實於教育、企業與生活,培養以利他心建構永續社會的新世代。他以跨越古今的視野,為本屆論壇開啟一場以利他為核心的永續對話與行動藍圖。

入澤崇理事長首先切入「佛教西傳與利他思想」的看法,分享他多年於阿富汗至伊朗、土庫曼等地的佛教遺跡研究。他指出,佛教從印度東傳至日本,也向西延伸,其傳播根源在於釋迦牟尼的「宣教說法」─以「為眾生利益安樂」為宗旨的利他精神。此理念早見於《經集》的《八頌品》等經典,強調消除人類潛在的利己心,實踐不依憑任何對象而能普遍關懷的生活方式。他提到,阿育王將「以法統治」具體化,從武力轉向利他,以建設醫院、濟貧設施、保障宗教多元,體現政治即「報恩」的思想。其碑文中屢現「利益(hita)」與「安樂(sukha)」之語,主張政治應促進眾生幸福。

入澤崇理事長指出,「利益安樂」多屬世間層次,仍須區分現世與來世之幸福。其研究進一步延伸至印度摩突羅地區,發現碑文上刻有「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而造菩薩像」,顯示佛教利他觀念已深植於古印度社會,並透過藝術與信仰持續傳承。

在專題演講中,入澤崇理事長也從摩突羅佛像研究延伸至「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理念的歷史與當代意義。他指出,摩突羅地區的菩薩像題記「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顯示現世幸福與來世幸福的結合,菩薩成為同時「超越社會」與「向社會超越」的存在。他認為,民眾祈願的「利益安樂」逐漸轉化為菩薩救度眾生的誓願,奠定了「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核心精神。摩突羅出土的阿彌陀佛名銘佛像台座,成為阿彌陀信仰存在的確證。此「一切眾生」觀念不僅促進佛教西傳,也影響中亞多民族政治秩序,成為和平共存的思想基礎。

話題一轉、進入現代,入澤崇理事長以「人新世」(Anthropocene)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為例,指出人類利己心導致環境破壞,主張以「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自然再興) 回應古代佛教的利他精神。龍谷大學於2024年發表「自然正成宣言」,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全,呼應「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的古老理想。

入澤崇理事長並以龍谷大學為例,說明「佛教SDGs與社會實踐」,如何以佛法為基礎推動環境與社會永續。學校設立了「生物多樣性科學技術中心」,以環境DNA技術證實絕跡儒艮(dugong)仍存,展現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理念的實踐。學校並與環境省合作推動「地域循環共生圈」與脫碳行動,並於2022年發布「碳中和宣言」,2023年起三校區採用再生能源。

此外,2019年,提出「佛教SDGs」,以佛教精神促進人類意識轉變,與尤努斯博士合作設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推廣以眾生利益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學生響應尤努斯理念,創立「MEAT UP」店舖、「咖啡樹林」共融咖啡館與「穿著皮鞋的貓」擦鞋店,展現以實踐回應社會議題的精神。校方推動「共創HUB京都」,與金融與企業界共建創新樞紐,培養能自我更新、解決社會問題的青年。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